若他不被世界賞識與珍惜,就讓家人成為知己

也許我們有親人,曾經創作過歌曲、畫作、詩詞、小說…,卻沒有成為當世大師。我們就讓這一切煙消雲散嗎?
.
己逝的李老先生是一位業餘的音樂家,七十餘年前被戰亂捲襲,在時局打擊下失根漂零。在那樣艱困的環境中,他憑己力學習音樂,並且創樂曲抒發感嘆與情懷。雖然李老先生很熱愛創作,但卻沒有合適的機會,讓他以音樂為終身專業,他的創作也只能在自娛娛人,無法觸及更廣大的聽眾、無法在這個領域發光發熱。
.
當受到李家人委託的時候,我們拿到李老先生的樂譜集,以及他的歌詞作品,挺拔的鋼筆字寫在已經焦黃的紙張上,寫著他的幽默與痛楚、情愛與悲涼。那是一個時代,一個人生,日日夜夜心血的凝聚。
.
老先生的兒女和我說,雖然這麼多年來珍藏著這些樂譜、手稿,但他們也曾經疑惑,這些創作是否有價值?要不要持續留存?李老先生的孫輩對這些都沒有興趣,是否丟掉算了?聽到這個問題,讓我想到音樂史上幾個真實的事件。按此處以編輯.
.
第一件事是音樂之父巴赫。他在世時以管風琴家著稱於世,也是教堂的主任樂師,但他所創作的樂曲在當時並沒有大名聲。他離世之後,又有新的音樂風尚愛好,再也沒有人演奏他的作品,但作品一直在教會的庫藏中保存著。一直到八十多年後,另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孟德爾頌發現了巴赫音樂的偉大,再次介紹給當時的音樂界,巴赫的作品才重新為人所知,一直流傳至今。
.
另一個例子是作曲家舒曼。舒曼逝世得早,在他還在世時,雖然創作頗豐,但並沒有打開很高的知名度。在舒曼逝世後,是他的鋼琴家妻子,克拉拉.舒曼,投入大量心力,透過各處的演出機會,推廣舒曼的作品。今天,舒曼成為最有名氣的古典音樂家之一,他的樂曲在世界各地為人欣賞,是因為她的妻子不懈的努力。
.
身為創作者,我很明白為什麼我們創作 — 我們心中有分灼熱的情感、動人新穎的創造,希望被看見,希望被理解與傾聽;但我們當下身旁沒有人可以訴說,我們把心情寫下,希望當這件創作漂流到另一個時空,會得到知音。每個創作者都是如此。
.
有時候,時運與局勢不濟,外在環境可能無法欣賞一個創作者的才華。這個創作者可能沒沒無名,可能為生活所迫,可能為了謀生養家而經營其他的生計。但這並不代表,家人及親友不該珍視他的才華與心血結晶。
.
甚至,在社會與他人都不理解、不重視的時候,家人更可以投注珍視與愛惜,原因正是因為「身為家人」– 當別人忽略你的心情,我看重;當別人忽略你的美好,我珍視;因為對我來說,你不是世界上的某一個人而已。
確實有可能,我們身旁的親友,真的並不是巴哈,也不是舒曼,比他們普通平庸得多。但,又有什麼關係?成為「家人的知己」,是一件很光榮的事。
.
也許在家人的欣賞與保存之下,我們親友的心血與感懷,在幾年、幾十年、百年之後,仍能找到知己,帶給他人美好與觸發。這就是他們當時的衷心所盼了。
.
即使退一百步來說,假使從始至終,就只有家人珍惜欣賞,那又有什麼關係?每一個創作的人,最想得到的理解與珍惜,正是來自於他至親至愛的家人吧。.
(為保護當事人隱私,其身分相關資訊已略有修改)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