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課程到底太膚淺,還是小題大作?關於線上課程適宜的學習深度

對於「線上課程」,現在坊間還有相當不同的評價。有些人認為線上課程無法達到學習效果,還是要實體學習、面對面教學,甚至在正式大學機構中,學習才可能發生。

有人則因為另一類原因而不看好線上課程:何必花錢買線上課程,隨便 google 一下,資訊不就一大堆了嗎?都是免錢的啊。

到底,就「學習」這個目標而言,線上課程到底太膚淺、不足以讓人學到東西,還是小題大作,讓人白花錢來買本來不需要花錢的?

其實,不同的結論,來自於關於「學習」這個詞彙,所賦予不同的內涵與意義。

我們可以看看以下這三個短句:

「我在牛津大學博班學習法律」、「我在學習做簡報」、「從 YouTube 的影片中可以學習到法律常識」。

這三個情境之中,動詞都是「學習」,但內涵一樣嗎?你應該能看出,它們在談的是完全不一樣的「學習」。

在人生不同的情境之中,學習各種事物,深度不會一樣 (也不需要一樣)。我們總在面對不同深度的學習需求。

學習從淺到深梯度可以如下分類:

A、留下印象

發現對自己有用的資訊,並且大致上知道一個概念,知道大致內容,其中有哪些關鍵字。未來接觸到時,至少可以知道如何找尋相關資料。

當我們翻閱雜誌、報紙、聽 Podcast 節目,我們在做這程度的學習。透過這種方式得到的資訊,絕大部分會流失遺忘。但這並不代表這樣的學習沒有價值。

B、資料查找

當我們已經有些具體的問題,而這個問題並不複雜,且已經有廣泛被接受而且簡易單純的正確答案,我們就在進行「資料查找」層級的學習。

在這時代有蒐尋引擎,我們相當幸運,在「資料查找」層級的學習相當便捷。

C、架構理解

當我需要判斷要不要投資 AI 相關股票,或是進入相關產業,或是和人進行業務上的討論策劃,我不需要知道太多執行性的細節,但可能要系統性地明白整體的架構,以便做重要的判斷。

這個層級的學習,傳統上是由閱讀專書、聽演講進行學習。

D、操作習得

從做麵包、編織,到簡報,這一個層次的學習需要知道一系列操作的方法與技巧。除了系統性的課程安排之外,也需要實際示範,甚至細節步驟的拆分講解。

這層級的學習,過去會是付費的短期工作坊、培訓課程所含納的範圍。

E、群體智匯

學習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,就是以學習的事務為核心建構社群關係,而這一群人共同進入學習、操作、進步的學習共同體。這一群人在交流、砥勵、分享、競爭中不斷進步。

多數人進入學校,就是為了進入以學習為核心的社群關係。可惜的是,許多人離開校園後,同時也斷絕了以學習為核心的人際互動。少數專業人士仍在這樣的社群中,對其專業養成與精進大有助益。

F、綜整創造

當我們對一個領域與課題研究深到一個程度,將可以對其內容加以整理、重新依據自己的理解設計知識架構,甚至發展新知識、拓展新技術與方法。

在傳統學制之中,我們期待在研究所以上的學生,可以進行這個層次的學習。

G、養成直覺

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一些非常專業的人士,他們在接觸到問題時,可以依照直覺發現問題、排除困境,不必查資料與做嚴密的算計與規劃,甚至不太需要認真思考。這些專業人士可能因為其數十年的學習,已經將某領域的知識變成了直覺反射,在遇到相關課題與情境時,能快速綜整該領域知識,指導其行動。

H、建構人格

目前為止,我看到「學習」的極致,是透過學習,打磨涵養自己的人格,不僅是知識與技巧,更是自己的氣質、情感、行為舉止、價值體系,與所學的事物融為一點,相生相成。學習到這個程度,人們常謂之「大師」。

我們有不同的學習目標,我們也會運用不同的工具、資源,達成我們所需要的學習深度。

以線上課程而言,最適合的學習目標是達成 C、架構理解 以及 D、操作習得。我覺得線上課程還可能輔助達到 E、群體智匯 ,但事實上目前成功的案例相當有限。

要達到 F、綜整創造,目前仍需要類似高教體系比較可能達成 (甚至事實上多數也沒達成),並不是線上課程能企及的。至於 G、養成直覺 與 H、建構人格 這兩層次的學習目標,已經超越一般教育服務與教育機構能造成的範圍,它可能部分仰賴家庭教育,更是需要個人持之以恆、投入身心的修養與深造。

做個總結。學習有多種不同的深度,如果只認為「讀大學/研究所」才叫學習,或者以為「查查網路」就可以替代所有學習,那都是沒看到「學習」全部的層次。而線上課程,如同任何的學習方式與工具,在學習的目標之中,能服務一部分的目標,也有其不易跨越的限制。

閱讀更多:線上課程籌備流程【線上課程筆記】

返回上一頁